教育
来源: 新会博物馆, 编辑: , 发布时间: 2024-06-09
我们的节日·端午节|“香”飘学宫,“囊”情端午——传统香囊制作体验活动成功举办
“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
古老端午节庆在2000多年历史中,积淀了深邃丰厚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内涵,自古传承,至今不辍。2024年端午节假期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丰富少年儿童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厚植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情怀。新会区博物馆精心筹划“‘香’飘学宫,‘囊’情端午——传统香囊制作体验活动,于6月8日在馆内国学堂成功举办,22组亲子家庭在千年新会学宫里欢度我们的“节”“日”。
本次活动由端午节传统历史知识分享、古琴演奏、诗歌朗诵和香囊制作四个部分组成。活动开始前,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致欢迎词。接着,宣展部老师围绕“端午节的地位与由来”“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端午童谣与诗词”四个方面展开阐述,结合互动问答形式,将有关端午节的起源、典故、习俗、文学记载等故事和文化内涵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开动脑筋,争相回答。
指导老师还着重介绍了屈原以身殉国的感人事迹,与大家共同缅怀其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勉励同学们传承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格。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读着有关端午的童谣和诗词,沉醉于深厚的端午文化中。
随后,冈州古琴艺术传承人林栋胜团队成员伍建超老师带来一曲古琴弹奏《离骚》,琴曲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惨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以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琴声悠扬,带领现场观众追思屈子。
江门市级非遗项目“冈州古琴艺术”传承人林栋胜老师饱含深情地朗读屈原诗作《九章·橘颂》,声情并茂,慷慨激昂,令人陶醉。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佩戴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不仅具有驱蚊、辟邪的实用性,更承载着吉祥、祈福等丰富的象征意义。香囊制作环节中,老师为学员介绍了香囊的起源、历史及其在端午节中的重要地位。大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挑选布料、香料和填充物,精心绘制设计草图,然后一针一线地缝制出自己的香囊。小朋友们制作的香包可爱、生动,充满童趣,现场欢笑声此起彼伏。
传统节日是日历上特定的日子,承载着超越时间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新会区博物馆将继续以江门岭南书院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中国传统重大节庆与本土、本馆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异趣纷呈的宣教展览活动,春风化雨,让少年儿童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涵养爱国之情、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