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葵扇的悠久历史
来源: 新会博物馆, 编辑: 小博, 发布时间: 2015-03-25
葵扇的悠久历史
――从葵扇谈到新会的经济
新会盛产蒲葵,出产葵扇,被称为“葵乡”――葵扇之乡。据史籍记载,它的历史比新会建郡、建县还要早,迄今约有1600年历史。有书为证:――从葵扇谈到新会的经济
《晋书.谢安传》载:“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土庶竞市,价增数倍。”
谢安,生于公元320年,卒于385年,是东晋大臣、政治家。淝水之战,他派遣其弟谢石和谢玄,打败了强盛的前秦苻坚。这样有地位和名气的人物,手摇葵扇穿街过市,人们自然效其风雅。因而,葵扇的身价也就随着谢安的身价而骤增了。
《晋书.谢安传》说到的“京师”,是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中宿”就是广东清远县,早在秦建立南海郡时就设县。这就说明了清远作为货物集散地把新会葵扇发售到大江南北去了。追史溯源,后人永志不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葵业巨贾黄景鸾和邑绅陈华衮、何凤、伍有庸、陈殿兰等倡建新会葵扇会馆于大云山麓,进士伍有庸曾撰写一副会馆门联:“品传中宿;基创云山。”这是萦系这段故事的明证。
这段葵扇典故发生后,大约四五十年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在永初元年(420年)才设置新会郡。郡领12县,地域西达恩平县得行都,东迄香山县黄梁都、顺德县古镇。东西纵横,广袤千里,而据《宋书.州郡志》载:“新会郡领县十二,户一千七百三十九,口万五百九。”据此,平均一个县不足1000人,地广人稀,都是中原南徙的汉人和归化的瑶壮土著,竟然能制造这样大宗的葵扇手工艺,远销江左(今南京),可见葵业在当时新会人经济生活的比重了。
事实上,在唐代,新会的贸易已相当发达。据元陈大震编的《大德南海志残本》内载各县旧志赋税数字,可以看见唐以前新会的贸易状况。那时,新会县市务税钱4088贯,仅次于增城县和广州前沿港口的扶胥镇(今黄浦港);而此清远县的3623贯、东莞县的2382贯还要多。而当时新会的贸易,要算葵扇业为最大宗。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新会知县王命璇主编的《新会县志.食货略》有这样的记载:“天蚕有丝,施诸葵扇,莹洁可爱;俗鲜经商,独葵扇之制,几遍天下。”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蒲葵扇》中说:“凡新会若男与女所以资生者,半出于蒲葵焉。”蒲葵树的生产、葵扇的出品,产销的畅旺,在明清之际进入黄金时代:“蒲葵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至红毛、日本、琉球、暹罗、角斗、吕宋,帆踔二洋,倏忽数千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营利。”葵农、扇工、葵业商人皆籍以为生,籍以为利,队伍庞大。据史料记载,在明代,新会就有晒扇行、合扇行,清代又有老葵行、撕荇行等等葵业行帮组织;而葵扇出江帮在明代就在苏州、重庆、汉口等城市建有冈州会馆,可见葵扇外销的兴旺。相传,清末开设冯安记的新会旅香港爱国同胞冯平山也是因办葵扇入川而发迹的。在冯平山之前,有黄灵翘其人,办葵扇、柑皮去四川,购回川药销于广东。这样发了大财,其后人黄景濂在重庆、成都就开了“德隆”、“悦隆”、“协隆”、“广隆”、“华隆”、“均隆”等九间“隆”字号的大商店。因“隆”与“龙”字谐音,人们就称之为“九龙入川”。
新会葵扇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经济作用为诸业难与伦比。在清末、民初时期,算是葵业的黄金时代。葵围面积保持4.7万余亩,年产葵扇一亿柄以上,最高达1.2亿至1.4亿柄。据谭镳调查,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葵扇销售金额年达白银45万元;约有九成销往国内,一成销往国外。
新会葵扇之所以历久不衰,扬名于世,究其原故,一方面是质素良好。新会生产的蒲葵,叶面滑而心蒂正,骨格细匀,为其他地方所产的蒲葵所难及;另方面是工艺精巧。同治末年,有老画师陈晚创制火笔画扇;民初,会城胜玉织扇铺工人又创制竹箨画扇,曾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牌奖。
新中国成立后,葵扇工艺逐渐恢复和发展,生产大量精致美观的普通葵扇和玻璃葵扇,款式有30多种,其中以玻璃扇加工的绣花扇、火画扇、竹壳画扇、织扇等堪称珍品,为海外游客所喜爱。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电气化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电风扇大行于世,新会葵扇业已大不如前;然而作为工艺品将会永远留于世上。
新会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