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会博物馆, 编辑: , 发布时间: 2024-10-01
江门岭南书院保护性修缮完工开园!
10月1日上午,在修葺一新的江门市新会区新会书院多彩学堂,欢歌载舞令人欣喜,琴声、读书声振奋人心,江门市岭南书院保护性修缮完工开园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
作为江门岭南书院文化传承活动区的新会书院保护性修缮正式完工开园,并以开展系列惠民文化活动的方式向市民游客重新免费开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冀出席了活动。
活动多彩纷呈共庆祖国华诞
活动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新会区委宣传部、新会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新会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
活动现场,精彩且富有文化韵味的节目轮番上演。古典、气势的《古筝联奏贺国庆》,以多首穿越古今的名曲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新会圭峰小学带来了极具岭南特色的舞蹈《小小“岭南红”》,生动呈现了荔枝丰收的喜悦场景,同学们以柔韧的身姿和轻盈的舞步,表现了一群荔枝精灵在成熟的季节与岭南萌娃欢乐舞蹈,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岭南文化的传承;诗词朗诵《祖国到底是什么》节目中,7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情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崇高敬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更是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唱出了红色血脉的赓续、红色基因的传承,用稚嫩的童声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活动中,陈冀和市、区两级党委宣传部、文明办以及相关单位领导共同进行了“江门市岭南书院保护性修缮完工开园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活动还举行了“青砖黛瓦”新会古建筑文化讲座,吸引众多古建筑文化爱好者和市民到场。
国庆期间,新会书院还同时推出“崇文重教”主题展览,2024年新会区非遗文化市集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
精心修缮提升打造文化地标
新会书院又名“阖邑书院”,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新会学宫西南侧,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由新会各姓族人筹款63.4万银圆兴建,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全面竣工,为当时县内各姓公共祖祠,是晚清岭南祠堂风格的民国建筑,规模仅次于广州陈家祠,是广东省内最大的祠堂建筑之一,作为民国时期新会代表建筑之一,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8月,江门岭南书院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重点打造的10个岭南书院之一。在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的统筹指导下,新会区发挥江门岭南书院地处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新会学宫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位置的优势,将书院建设以人大票选方式列入2022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按照“整体+分区”模式连片打造一流书院,投入1600万元高质量推进新会书院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全面修缮作为江门岭南书院文化传承活动区的新会书院。
新会书院修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充分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历史韵味十足,布置了崇文重教主题展览,设宣教活动区。此外,还丰富了展陈内容,新增了童蒙轩、逸雅轩、静读轩、博学堂、明德堂等功能场室以及文创服务区,让公众在欣赏书院美景的同时,感受新会冈州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新会书院重新向公众免费开放,既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又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书院焕新颜,深受市民喜爱。
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新会区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新会书院修缮工程确保文物安全,恢复原有旧貌,达到文物修缮工程的目标,把文物的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地方历史悠久的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据悉,江门、新会两级政府采取“整体谋划推进与分区打造提升相结合”的思路,通过打造江门岭南书院的独特品牌,将新会学宫、人民会堂广场、盆趣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新会书院等文化阵地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集历史文物展陈、古琴文化传承、文化主题宣传与市民体验、红色文化宣教服务以及文化传承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首日开放,新会书院已经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他们在这里逛集市、看展览、听讲座,感受着新会悠久的历史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市民黎女士:“今天书院开放,是送给市民们很好的国庆节礼物,希望今后孩子能在这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市民小梁同学:“书院门前广场中心的荷花水池像一块巨大的翡翠装点着这整座书院,今后如果能来到这座书院里读书,我觉得很幸福。”
新会博物馆馆长李爱华:“新会书院将乘着江门岭南书院建设的东风,继续承载和弘扬新会传统‘崇文重教’的理念,不定期举办(岭南文化)学术讲座和展览,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一个了解岭南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
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发挥新会书院的场地优势,与邻近的新会学宫、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紧密配合,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建设侨乡江门的文化客厅、文化高地、文化传播平台,继续擦亮“文明形象展示地”等10张城市文化名片。